“居家养老服务中心”工程再升级家中装老人呼叫器
一个按键,老人就可享受量身定制的服务
“现在有了这个呼叫器,光电话费每个月就省了不少。”昨天上午10点半左右,记者刚到严大伯家,精神矍铄的严大伯就竖起了大拇指。老人要的东西不多:贴心、温暖、简单,就够了。许多老人家里,都装着呼叫器:一颗红色的按钮,维系着老人的安全。这是一款被称为“一键通”的新款呼叫器。这种呼叫器个不大,可功能不小——小盒子上有几个按键,其中最中间的2个按钮分别用红黄绿来标示,代表了紧急救助,社区服务和生活服务。想要什么?缺什么?一键就行。
其实这个“一键通”只是上城区整个居家养老全覆盖工程中的一环。到目前为止,像严大伯家这样的“一键通”已经在4000多户老人家里“驻守”——预计在12月20日之前陆续还将有2万台左右的“一键通”免费安装到居民家中,届时整个上城区将有2.6万名老人可以享受到量身定制的服务。
在严大伯家的大门背后,贴着一张斑驳的白纸,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大小几十个号码,从110、120到电话订餐、家政服务,不一而足。严大伯在旁边笑着说:“以前生怕电话号码抄得太少,现在想问什么问题,需要什么服务,一按键就行。上次我想叫个医师来帮我量下血压,就按了‘社区服务’这个键,马上社区医院的医生就跑上来给我量血压了,速度真当快。”
说着,86岁的严大伯熟练地走到床边按动了绿色的“生活服务”按钮。一分钟不到,电话响起,严大伯笑着接起电话:“今天我想吃个冬笋炒芹菜,又得麻烦小黄来一趟了。请你帮我联系下。”
电话那头,是远在500米外的上城区养老信息处理中心的工作人员。其实,从严大伯按下绿色按钮后,他们的电脑显示屏上就跳出了严大伯要求服务的提示,工作人员第一时间给严大伯回了电话,并将严大伯想请钟点工烧菜的请求,以电子表单的形式发送去了区里的唯康青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。
过了一小时,严大伯家的门铃响了。记者迎向门口,看到了严大伯口中的“小黄”。身材不高的黄阿姨40岁左右,看起来很利落。一进门,她就笑着对严大伯说:“今天想吃点什么,这两天身体好不好?”
黄阿姨今年39岁,衢州人,“我在严老师家里做钟点工已经9个月了,第一次做家政服务经验不足,但是严老师待我和自己家人一样。”
一个键按下去,老人们觉得区里为他们提供的不仅是量身定制的服务,还有尊重与关心。
“小黄,今天这冬笋炒芹菜味道不错,比以前淡一点,刚好。”几分钟后,我们在信息中心接受到了严大伯给出的“满意”反馈。
上城区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“全国标准”
实际上,严大伯一家和黄阿姨的例子,只是上城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工程的一个缩影。
已经被列入国家标准制订计划的上城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,犹如一根庞大的树干——简单地解剖一下:上城区将全区60岁以上空巢、独居老人的资料通过各级社区收集到位,通过一套《养老服务对象评估系统》将老年人分成了6大类,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人工调整,给出相应的服务标准和内容。比如一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,他除了会得到免费安装的“一键通”和老人机外,每月还能享受最高60个小时的免费服务。
“烧菜”只是很基本的服务要求,信息处理中心能为老人联系解决的服务包括生活照料、医疗保健、家政服务、精神慰藉、法律维权、紧急救助六大类,五十余项。信息处理中心不仅能监控服务人员的服务时间,而且老人对服务是否满意,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。
对老人分类非常科学,提供的服务如此细致、还有运行了几年的体制与信息平台,上城区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全国样板,水到渠成。
用杭州市上城区民政局副调研员管林华的话来说:“上城区居家养老服务‘全覆盖’,其实就是想打造没有围墙的‘养老院’。”
到目前为止,上城区已有2.7万老人纳入了全覆盖体系,其中有1975名空巢、独居老人享受到了政府埋单的服务,占上城区老人数的2.6%,按照计划,到2015年比例将扩大到7%。
上城区还专门培育了两个民办非企业的家政服务中心,来为老人提供各种上门服务。
仅仅2011年初至今,在信息化建设投入800万元的基础上,上城区已经在上门服务经费上投入1000万元以上。“明年准备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控手段,还想将更多的专业机构纳入其中。”管林华说。